厦门火车票销售“实名登记制”争议中前行
厦门火车票销售“实名登记制”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
《厦门火车票销售试水“实名制》一文刊发后,引起包括央视、人民网、新浪网等国内众多媒体和门户网站的广泛关注和褒贬不一的争议。
就在消息披露第二天,厦门当地一媒体报道称,厦门火车票实名销售范围扩大。
记者昨日再次进行了回访发现:厦门试水的“实名制”其实是一种实名登记制,它为了适应旅客的购票实际变得更具弹性。
最新动向 “实名登记”范围扩大
厦门推出火车票销售“实名登记制”举措后,一时间争议不断。
“此举出发点是为规范购票秩序,打击票贩,将最充足的车票提供到需要的旅客手里,而舆论的焦点是火车票‘实名制’(即‘购票实名制’)的可行性和利弊。”厦门一铁路警察表示,“实名登记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要‘购票实名’目前本来就不现实”。
一铁路专业人士则向记者谈及此前厦门铁路警方一负责人曾举的例子:厦门去年曾出现这样的怪事,火车站售票系统显示票早就卖完,但到开车时,火车上却空空荡荡。
警方调查后得知,由于代售点可预售十天内的车票,一些不法票点在票量宽松时,一天之内先打出一两百张,然后慢慢卖。在火车站售票系统里,这些票显示早已“卖出”,最后造成票点投机不成票烂在手、想乘车的旅客没票走不了、火车只能空空荡荡开走的“三输”局面。
“目前没发现这种怪事”,该专业人士认为,票点显然意识到车票好卖,不会因此冒险,因为“实名登记制”后,警方若抓到票贩子,就可顺藤摸瓜查到出票票点。
消息批露第二天,即2月7日,厦门铁路警方有关负责人向媒体透露,2月6日起在火车站售票大厅购票,要求前100名旅客登记姓名及去向,而不仅仅是之前的26家代售点。
据称,此举是为防止票贩雇人在窗口排队买票后转手高价倒卖。
“票贩很专业,清楚一天刚开窗时,票源最充足”,一铁路警察说,此举可挤走那些专业买票的“黄牛”,因为一些“黄牛”会想方设法排在队伍前头。
消息称,在该做法实行第二天,警察就依此逮住一倒票嫌贩,“称是帮老乡买票,但连老乡的名字都不清楚,明显是专门排队买票人员”。
记者调查 单人购票数并未限死?
据相关执勤人员透露,在代售点、甚至在火车站售票大厅,出现多次因旅客不按顺序购票而影响购票秩序事件;“前一百名”实名登记后,就可防止排在后面的人员冲上前插队买票,“要依登记顺序,插队者一目了然”。
这些举措初衷旨在打击票贩,由于目前厦门铁路警方未公开具体打击票贩数据,其效果如何一时未见定论。
但记者注意到,截至目前,关于春运后抓到票贩的公开报道甚少。
昨日,记者在厦门火车站广场随机问到一老警察,他向记者表示,“以前常出现在广场周围的一些疑似票贩人员,今年很少再看见”。
对于目前沸沸扬扬的讨论,按一铁路内部人士的理解,对“团体票”、代售点实行“实名登记制”对打击票贩、避免旅客花冤枉钱买高价票起到不少作用,“对于买票者就是提供身份信息,单人购票数其实并没限死”。
记者回访 票点“实名”程度不一
火车票销售实名登记实行几日有余,各代售、代办点是否仍在严格执行“实名制”要求?记者昨日就此走访了岛内外一些火车票代售及代办点。
熙熙攘攘,人手一张身份证复印件。昨日上午10时,在嘉禾路江头售票处大门外,记者没有再看到市民簇拥抢票的景象。
记者注意到,江头售票处大门已安装了铁栅栏,购票市民沿着铁栅栏排队进店买票,秩序较规范。
一身着制服的值班保安称,由于近日火车站大厅延长了预售期,开始与站外代售网点同步(预售10日内座票,9日内卧铺票),这几天来代售点排队的人已明显减少。
记者随机询问一正在排队的女士“是否要带身份证复印件”,该女士回答“不大清楚”,前后几位排队者也纷纷表示,“好象不用吧”。
该值班保安说,从当天(昨日)开始,售票处已不再强制要求旅客出示身份证复印件,但和火车站一样要求每天前100名购票者登记身份证号码等实名信息。
为证实自己的说法,该值班保安还特地指向售票窗口的一小堆纸张,称那些都是前几天留下的,到现在一直没增加多少。
记者还注意到,售票点对个人具体购票数额也开始放宽限制,不再限购两张,允许部分“特殊情况”者多购,但数量不宜“过多”。
在湖里火炬园售票处,看见记者上前询问“是否要带身份证复印件”时,一女工作人员直截了当地回答“当然要,主要是打击‘黄牛’倒卖高价票的需要。”
“不管你是不是排前100名,都要带,且都要登记实名”,但该工作人员表示,售票处对个人具体购票没有明确要求,但必须是“真的出行需要”。
松柏汽车站售票中心(可售学生票)一工作人员表示,如果不麻烦,最好还是带一下(身份证复印件),目前,火车站对所属3个售票中心(指火车站售票大厅、松柏售票中心和湖里红楼售票中心)不要求交身份证复印件。
该工作人员表示,车站要求每天排前100名的购票者都要登记实名信息,主要是防止‘黄牛’自己或雇人多次排队倒票。至于各联网售票点,目前还没接到通知,应该还是按要求交吧,“所以最好还是带一下”。
□ 观点争锋
正方:
2月6日,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春运时节议“火车票实名制”》援引本报报道评论说,实行“火车票实名制”,的确会给铁路部门增加麻烦和工作量。但,这些麻烦和成本,却有可能换来较大的收益:可以顺应老百姓的要求,可以顺应发展的趋势,可以有效根治票贩子,老百姓不会被票贩子宰一刀,铁路有关部门也不会每年为打击票贩子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春运会更加和谐等等。这样的效果,想必也一定是铁路部门想要的。
2月7日,央视“马斌读报”援引本报报道评论称,实不实名制对于那些想在春节期间返乡的人们来说,都不是问题,只要真能将平价火车票买到手,把那些流落在票贩子手里的车票抢回来,别说名字,就是把照片给你也成啊。
同日的《扬子晚报》也援引本报报道进行评论《“不成熟”的实名制更可贵》:尽管铁道部发言人表示还不具备火车票实名制的条件,不以上级主管部门的解释为挡箭牌,而是从旅客利益角度考虑,推出火车票实名制,无疑显得更加可贵和可敬。
反方: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甦曾撰文《火车票实名制的不可行性分析》,陈甦认为,实行火车票实名制首先增加了旅客买票的时间成本;车站都要扩建改造,增加车站十分巨大的改建成本;此外,为实行火车票实名制而在检票时查验身份证的做法,本身就欠缺法理依据。
1月12日,《潇湘晨报》刊文《火车票实名制作用能有多大?》指出,倒票是非法行为,理当打击。但火车票实名制依然只是治标不治本,“倒票”还会变换成其他形式存在——变的只有形式,而万变不离其宗。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