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公民安全需多了解 "防患于未然"
近一段时间来,海外中国公民的突发事件频频,如何保护海外公民的合法权益甚至是生命安全考验着中国政府,同时,对于在海外的中国人自己,也成为了一个挑战。近日,《瞭望周刊》刊发文章对此发表评论。
文章说:12月6日,马来西亚内政部长率团到中国道歉,多少让一段时间来由于中国公民在马受辱而备感气愤的国人得到了一点安慰。
应该说,这首先是国家强大的结果,同时也是外交工作的重要成果。一个时期以来,我们以前理解的只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经济、政治关系的“外交”,渐渐地变得与“人”有关系了,政府给予海外公民的不仅是“国家强大”这一精神支持,而是在他们遇到困难,面临危机时会亲自出面的外交官。
去年解救在伊拉克被绑架的中国工人时,我们看到了他们多方斡旋的身影;公民在马受辱事件曝光后,出面向马方提出严正交涉的甚至是外交部副部长;而就在12月7日,当两名留学生在加拿大遭枪击身亡后,驻加使馆从大使、参赞到所有馆员在第一时间便都行动起来,一方面与加方交涉,要求加警方尽早破案,一方面及时向国内相关部门报告有关信息,并积极协助受害者家属赴加。
但是,在感受中国外交工作中发生的这些温暖人心的变化,并给予高度评价时,笔者也在想另一个问题:随着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深,中国与世界几乎已是“零距离”,公民出国“门槛”越来越低,留学、旅游、经商、务工、甚至移民的中国人越来越多,政府除了在海外公民遇到“麻烦”遭遇危机时“被动”地“出面”交涉外,是否可以考虑“事前”采取更积极主动的措施,即所谓“防患于未然”,以减少不安全因素,尽量减少“出事”呢?比如,当一个人办了护照准备去某个国家前,有关部门举办一些培训课程,使其对自己要去的国家的文化习俗、社会政治制度、法律等等有一定的了解,至少可以避免一些因在这些方面观念、理解的差异而发生问题。据说在美国,警察命令你“不许动”,就不仅仅是叫你“站住”,而是连手都不能动。凡此种种,若行前有培训,想必到了美国就不会因误会而在这个问题上“出事”。
一些国家已有类似的做法,并证明是有效的。对于真正打开国门时间不长却速度很快、多数人还来不及对国外有更多了解的中国,把保护海外公民权益的工作前移到“事前”,不仅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