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安全>家庭安全>详细内容

家庭安全

警方提醒:个人信息安全不可忽视

来源:新华网 作者:杨子炀 张磊 发布时间:2005-12-24 17:55:18 浏览次数: 【字体:
    记者从天津市人事部门获悉,天津市将迎来10余人的庞大毕业生就业队伍。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大批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就已经马不停蹄地到处发简历找工作了。据了解,近一段时间,由天津市各高校和社会单位主办的各种求职培训会、现场招聘会就有十几场。面对招聘信息,求职者们都是毫不犹豫地递出自己制作精美、信息具体的简历。同时,几乎所有的公司都会在招聘信息上注明“应聘材料恕不退还”的字样,但对求职者所递的简历的最终归宿却只字不提。

    大批应聘者的简历都去了哪里?为此,记者对相关单位及求职者进行了采访,发现有关招聘单位处理简历的做法很不妥当,往往导致应聘者的个人信息外流。在此,特别提醒广大求职者要慎投简历,防止因简历流失导致个人信息和资料外泄。

    应聘者:求职简历遭到贩卖

    “我这几天收到了几家公司预约面试的电话,可是我从来没往这些公司投过简历。”天津某高校大四学生小陈近来接到不少公司主动打来的电话。现在,一个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并不容易,他收到这些天上掉下来的“职场馅饼”,开始还觉得挺开心,但后来越想越不对劲,明明是从未接触过的公司,对方却在电话里称已收到简历,马上就可参加面试。高兴之余,他也纳闷,他想:“真奇怪,那些公司怎么会有我的简历呢?”

    困惑之下,小陈拨通了这几家陌生公司的电话,终于打听出了事实的真相。有两家公司直言不讳地说:小陈的简历是他们从另外一家公司花钱买来的。仔细一想,小陈这才明白,原来,前不久,他在求职网站上给一家公司发过一份简历,但一直没有消息。自己的简历竟然被人当成商品去卖,小陈怀疑自己在网络上遇到了“简历贩子”,专门收集人才简历卖给其他公司来盈利。他气愤地说:“这年头居然有人拿简历做起了买卖,求职中的陷阱真是防不胜防。”

    据了解,小陈的遭遇并非个例。记者在各高校采访中发现,不少应届毕业生最近都接到了陌生公司的面试电话。“我这段时间经常接到陌生电话,通知我去面试。”天津师大中文系的大四学生小季告诉记者,她担心自己的住址、私人电话、身份证号等的流失会带来不必要的一些麻烦。

    招聘单位:不同简历“待遇”也不同

    在日前举行的某大型招聘会的现场,记者看到,某公司离开后,招聘摊位上还散落着一些应聘者的简历。当记者问到为什么不将那些简历带回公司时,一名工作人员说,一方面,从这些应聘者的简历看,他们不符合公司的招聘条件,即使将简历带回去,公司也不会考虑聘用他们。另一方面,求职者供大于求,公司收取的简历实在是太多,拿不了才丢掉的。

    华苑产业园区某自动化企业的负责人说,企业每月交纳150元会费就能从某招聘网站上自动获取该网站推荐的相关应聘者的个人信息,并可以与应聘者取得联系。在面试时,公司会收取应聘者的书面个人简历。他说,由于公司的规模不大,还没有人专门管理应聘者的资料。

    对于制作精美的简历,公司会将其退还给应聘者。对于一般的简历用后大多就会当垃圾丢掉。

    人才市场:五年以上简历进碎纸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般正规的人才市场都会对过期的简历进行统一销毁。

    南开人才市场梁香联女士说,在该人才市场中,存档期超过五年的简历,会使用碎纸机进行统一销毁。

    谈到如何保证应聘人员的信息不外泄时,莱瑞人才市场的董先生表示,按照人才的层次分三个方面做好保密工作。第一,对于高级人才信息,只推荐给经过严格核实的公司、企业或单位,不对外公布。第二,对于学生等未参加工作的人才,根据其急于找工作的需要,会完全公布其信息。第三,对于在职但急于跳槽的人才,公司只会公布其名字和目前从事的工作等信息,用人单位必须通过该公司才能与应聘者取得联系。

    警方提醒:个人信息安全不可忽视

    目前正是应聘求职的高峰期,应届毕业生都希望尽快找到工作。据警方介绍,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大学生求职心切、自我保护意识差的弱点,在获悉了大学生的个人联系方式后对他们进行诈骗。

    记者从科技大学保卫处了解到,近几年来,利用大学生个人信息进行诈骗的案件时有发生。该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这些骗子作案的目标往往是家和学校相距很远的大学生,作案手段多是利用简历上的个人信息,盗用老师、警察、医生等名义,哄骗学生关掉一切能与家人联系的通讯工具。然后,通知家长说孩子得了重病或遭遇车祸,急需医疗费,要求汇款到指定账号。

    北方人才市场人事代理部的周部长认为,简历涉及求职者的肖像权、姓名权、名誉权和隐私权等诸多权利,如果保管不当,可能会给应聘带来麻烦。

警方提醒 个人信息安全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