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安全>驾驶安全>详细内容

驾驶安全

自驾车不完全攻略

来源:华龙网 作者:未知 发布时间:2005-01-30 17:28:20 浏览次数: 【字体:
要享受自驾车旅游的快乐,对一切可能发生的事,都要提前预防。为此,专门咨询了一些资深老手,对那些初次自驾游的“菜鸟”们提出如下的忠告:出行前必须首先做好车辆检查,了解车况。

  一、看车辆外部。车辆的外部是否有明显刮伤、撞凹的痕迹,特别是前保险杆位置。如果发生碰撞,车主要及时做外部的喷漆处理。对此,车主可别大意,因为油漆的作用不仅是美观,它更重要的功能是防锈。有些撞击所导致的油漆层裂缝不是很大,因而车主认为没有影响到车辆美观,对它熟视无睹,但其实油漆底下的金属已经开始生锈,等到车主能够从外部观察到时,内部的金属层已锈蚀得很厉害了。

  二、透过轮胎铝合金钢圈目测刹车碟表面。刹车碟表面原本光滑,如果有明显凹槽,可能是车辆行驶在砂石路面上时,一些细小的砂石卡在刹车碟与挡泥板之间,不断磨擦刹车碟的表面所致。发生这种情况时,车辆在行走时可能会发出当啷、当啷的声音,在有些情况下车主在刹车时还会听到尖叫声。

  三、检查进风口或进风格栅、电子式冷却风扇等位置是否有杂物。例如有无树叶、塑料胶袋及昆虫尸体等杂物缠绕,还有水箱、空调冷凝器是否布满尘土。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用压缩空气吹走尘土。在发动机冷却状态下,然后用水枪由里向外冲洗上述部位。

  四、对车辆较熟悉的车主可以打开发动机的仓盖检查。内容包括机油、方向机油、刹车油和冷却液面;启动发动机,听听是否有明显的嘈杂声。

  五、检查地毡。根据技师用车的经验,如果车辆走过一些较差道路(如涉水)或者遇到暴雨、水浸等情况,车主应检查车辆地毡是否潮湿。有些品牌的汽车车身上有一些孔是用胶塞塞住的,时间一长,由于胶塞的密封性能下降,汽车在水浸、涉水等情况下,会有水进入车内。虽然情况不严重,但有可能会引起车内发霉及产生异味。

  另外,一些高档汽车的自动波箱油、差速器油等也要检查一下。这些机油虽说是终身免更换的,但这些部件的上端一般都有气孔,当水浸或涉水时,水会通过气孔进入波箱或差速器内。这种故障并不会马上引起车辆故障,但是时间长了会导致严重的损失。

  车主如果确实涉过较深的水(如水面浸没车门下沿)时,建议车主最好去专业的厂家检查。检查制动、转向装置:检查制动液贮藏室的液面高度,脚制动有无跑偏、漏油、漏气(气压制动车辆);手制动器效能是否良好;转向装置的各部件连接是否可靠。

自驾出游预先安排

  自驾出游自由度高,然而出发前也需要设计一条自驾路线和旅程时间表。那种“走到哪儿算哪儿”的玩法,往往是既浪费了汽油又浪费时间。自驾路线的制定最好是参考一些资料,现在有关自驾游的书和杂志不少,网上也能搜到很多。

  很多自驾游爱好者采用自驾的方式要的就是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通常和家人朋友开一辆车就上路了。然而在中长途的旅程中,随时可能出现各种意外和车辆故障,自家人的能力十分有限,所以最好结伴而行,可以互相照应。最好是参加车迷俱乐部、旅行社组织的自驾游活动。如果不喜欢大车队的拘束,邀上一些好朋友,两三辆车同行,也是不错的方式。

自驾出游之必备“兵器”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明确我们出门的目的是找乐子,而不是为了赶路,因此除了干粮,要准备的东西还有很多。

  有些是必须的,比如驾驶证,忘记携带会寸步难行;有些可能出去十趟都用不上一次,比如泻痢停,但如正好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需要用的时候发现没有,那可就有点狼狈了。当然也并不是每样都必须准备,下面的清单里有相当一部分东西属于享受级的物品,比如防晒霜,除非有女士同行,大可不必携带。

  行车装备:修车工具一套、打足气的备胎和补胎工具、车用气泵、千斤顶和轮胎扳手、灭火器、拖车绳、启动用的大线、停车警示牌、机油、齿轮油、刹车油、备用灯泡、一些保险管。

  个人装备:厚羽绒睡袋、户外鞋、高筒雨靴、防潮垫、地席、帐篷、GAS炉头、罐装GAS、锅、餐具、打火机、水壶、手电和备用电池、灯泡。

  常备药品:感冒药、消炎药、防晒霜、好得快、泻痢停、黄连素、止血绷带、创可贴、维生素药片、眼药水、红花油。

  重要物品:钱、行驶证、驾驶证、身份证、汽车救援卡等也要随身带着。这些东西随便忘了哪样,就趁早打道回府,越早越好。

注意特殊路段驾车安全

  山路驾车:山区公路的特点是坡道长且陡,路窄弯急,视线受到限制。驾驶时应时刻注意道路情况,转向时机要准确,换挡动作要迅速。在通过一边靠山、一边临崖或河流的傍山险路时,应保持低速,谨慎驾驶,转弯时应做到减速、鸣笛。

  涉水驾车:轿车涉水能力较差。当水深超过汽车的轮胎高度的一半时,不宜冒险涉水。涉水时,应挂低速挡,使车从岸上平稳地驶入水中,以免水花溅起。在行驶中要保持发动机有足够的动力,避免中途停车、换挡或急打方向盘。上岸后,低速行驶一段路程,并轻踏几次制动踏板,让制动蹄片与制动鼓发生摩擦,使附着其上的水分受热蒸发。

  沙地驾车:通过松软的沙地时千万不要停车,一定要保持车轮匀速转动。有沙地时,一定要提前加速,直到全部通过后才可收油。但在沙地行驶中,切勿突然加大油门,因为此举有可能导致某个驱动轮空转,使车陷入沙里。

六招应对异常事故

  修:对于故障零件,条件允许应采用“修”的方法。如:连杆轴承烧坏,用焊锡补焊后,能正常配合便可使用。

  代:某一部件损坏而导致不能正常行驶时,可用车上不影响行驶的部件或就地取材来代替。

  堵:即对漏油、漏水、漏气的部位采用堵塞法。如油箱渗漏用环氧树脂粘补或肥皂涂抹。

  绑:当出现需要紧固或复员处理的故障时,可考虑用绳索、铁丝、木棒等贴敷绑扎。

  断:如某处导线搭铁放电,一时又无法排除,可将其火线悬空断电,只给点火系供电,实施断电急救。

  换:就是换上备件。出车时尽可能多带一些极易损坏部件的备件,以便应急更换。

自驾游三防备

  自驾游乐趣无穷,但第一次出门的朋友也许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小麻烦。

  不在“野鸡”油站加油

  笔者有一次亲身经历。去年自驾车去四川途中,在汶川山上一油站加油后,车开出不久就出现怠速不稳,挂档易死火等现象,幸好平安到达目的地,加了一箱好油才消除了隐患。所以出发前应选择质量过硬的油站加满油,路上尽量选择规模较大,加油的车辆较多的油站。

  必备“四大法宝”

  一名网友说自己每次出行都要带齐各类工具,从来不嫌麻烦。一次坏了车,幸好备有拖车绳,在同伴的帮助下找到了修车场,解决了问题。所以出门在外,“四大法宝”随车携带,有备无患。这些法宝是:拖车绳、蓄电池连接线、三角停车警告牌、备用轮胎。

  严防“撞车党”

  有媒体报道在个别地方出现过假借交通事故之名对外地车进行敲诈勒索的“撞车党”。所以在自驾游途中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能因为害怕要负事故责任而选择和他们私了,要报警,让交警来处理。

爱车归来“保健”ABC

  爱车出游归来后需做四个方面的保养。

  给爱车做“足部按摩”

  轮胎可谓是一路上最辛苦的“功臣”,虽然车的其他部件也在任劳任怨地工作着,可谁都比不上轮胎。轮胎是汽车惟一与地面接触的部位。自驾游途中,由于路面的不同,对车胎的磨损也不同。一般情况下,长途行驶后应检查轮胎的气压、轮胎平衡,还要检查是否出现老化裂纹或创伤,磨损的轮胎应及时淘汰。

  一般轮胎的胎压均在油箱盖等处有明确标志,可以参照检查。原本很平顺的爱车忽然像发脾气一样出现不正常的震颤,说明轮胎的动平衡失效了,回来后做个动、静平衡检查可延长轮胎寿命,避免在以后的行驶时因轮胎摆动、跳动失去控制而造成交通事故。

  给爱车养好“肠胃”

  长途旅行之后,汽车的机油、冷却液往往损耗很大,应及时补充。如果你的自驾游行程比较长,发动机连日的高温工作可能会使机油变质,因此最好更换发动机机油和滤芯。

  更换机油、冷却液不能盲目。冷却液的水位应该在冷车时查看,防冻液加至上限与下限的中间即可,千万不要在引擎运转时或停止运转1小时以内打开水箱盖,以免因水箱里的高温水喷出而被烫伤。

  给爱车保养“腹部”

  在自驾游过程中,车主会经过各种复杂路面,所以爱车的底盘最容易“受伤”,如果出现底盘异响、方向盘抖动、车辆的停放位置出现油迹等现象,就说明路面障碍物刮伤底盘后,可能导致底盘的一些零件变形,特别是上下摆臂、左右方向拉杆等容易发生变形。一些轻微碰刮同样会引起机油底壳或波箱油底壳等发生轻微渗漏,而这些在车主自行检测中是无法及早发现的。所以如果有刮底经历,哪怕没有明显感觉,也建议车主去专业机构检查。

  同时,由于底盘被刮花而易生锈,因此出游回来做个防锈处理很有必要。首先,要对底盘进行彻底清洁,在清洗后一定要等到底盘上的水分干透后,才能进行防锈护理。清洗完毕以后,把不需喷涂的地方如:排气管、悬挂系统等包覆起来,接着用装有底盘漆的喷枪在距底盘25-35厘米处来回缓慢持续喷涂2-3遍,喷完后可以作10分钟烘干处理。

旅游安全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