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安全>电脑安全>详细内容

电脑安全

中国科学院院士林惠民提醒警方关注计算机软件安全问题

来源:www.jjkh.com 作者:林惠民 发布时间:2005-03-21 21:46:37 浏览次数: 【字体:

 

    中国科学院林惠民院士就计算机软件安全问题提醒警方,全文刊登于《警界科海》第7期“院士寄语”栏目,摘要如下:
    随着计算机应用范围的越来越广、功能越来越强,指挥计算机工作的软件系统也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如今大型软件系统已经达到数千万行程序代码的规模。现代软件系统是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在短短数十年间,从无到有探索并开发出生产这种高度复杂系统的技术,无疑是人类工程技术史上的一个奇迹,足以让我们这一代人引以自豪。然而,软件系统的复杂性也带来其脆弱的一面,在几千万行程序中,即便只有一个字符错了也可能造成整个系统的崩溃。提高软件系统的可靠性是当前软件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在当今信息时代,软件已成为支撑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重要基础设施。处于关键部位的软件一旦受到破坏,将会造成行业性乃至全国性的瘫痪。软件系统的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有些部门的计算机软件程序原封不动地从国外引进,不加任何安全保护措施,或者安全措施十分薄弱,技术单一、方法简单,给国家安全及公共安全带来了严重的隐患。在这个经济全球化、各国及地区间的联系与交往愈发频繁的年代,警方要维护社会稳定、做好各项安全保卫工作,首当其冲的是必须做好信息安全工作。信息安全包括硬件设备、应用软件和网络的安全,其中应用软件的安全隐患最多,因此警方要加强计算机安全监察工作,解决好软件加密及防拷贝、防跟踪等问题。对于计算机犯罪,除了在技术上抓紧防范外,更重要的是完善相应的立法和加强管理。在这个方面,国外有些好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如瑞典、丹麦等国不仅制定了计算机安全监察的专门法律,而且还有专门的执法机构来监督、检查和指导各部门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因此安全问题就出得比较少。
    现代数字电子计算机自诞生以来,在速度和功能方面有了惊人的提高,但其基本模型仍没有离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的框架。目前计算机芯片的速度已接近物理极限,而人类对更强大的计算能力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现在,科学家们正在探寻新的计算模型和原理,如量子计算、生物计算等等。基于这些新原理的计算机一旦设计和制造成功,将以现有电子计算机所不可比拟的速度投入运行。当然到了那时,计算机的安全问题也将会更加突出。因此作为新世纪的警察应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十分注意更新观念、学习与掌握包括计算机在内的各种知识与技能。科学无止境,计算无止境,对安全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而人类文明正是在这永无止境的孜孜追求中向前推进、生生不息的。

林惠民院士简介:
    林惠民(1947年11月~  ),福建省福州市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1982年毕业于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系,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计算机并发程序的形式语义学及形式化方法的研究;设计并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通用的进程代数验证工具;彻底解决了π-演算的有穷公理化问题;与英国Hennessy教授合作提出并独立发展了“符号互模拟”理论,解决了传统并发计算模型对大量实际应用不能有效模拟的问题,为在计算机上对通信并发进程进行推理和验证提供了理论依据。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9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公安科技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