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电诈案件被骗金额高 北京警方详细揭露其中套路

人民网北京10月29日电 (记者董兆瑞)10月28日,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召开防范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专题新闻发布会。会上,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政治处主任李小燕介绍,今年以来,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案件发案数占全市电诈案件总数的7%,但被骗金额占被骗总金额的38%。同时高损案件多,在被骗金额100万元以上的案件中,近七成都是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这其中以婚恋交友方式引流的又占了65%。
李小燕表示,北京警方按照“四专两合力”总体思路,依托“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大力推进电信网络诈骗打击防范各项措施落实,持续保持了全市电诈警情和损失同比“双下降”势头,返还群众被骗资金6.53亿元。
她介绍,分析发现,在各类电诈案件中,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案件的成案时间最长,从诈骗分子首次接触受害者到受害者报警,一般在一个月左右,平均为36.7天。同时,受害者以中老年人为主。经分析,46岁以上的占六成,60岁以上的占二成,目前年龄最大的男性和女性均88岁,多数有专业投资理财经历。
李小燕现场介绍了此类案件的套路:
第一步诈骗分子首先在社交平台注册账号,精心打造“理财师”“投资导师”“投资分析师”“金融理财顾问”等人设,然后通过各类网络社交平台发布股票、外汇、期货等投资理财信息,特别是“内部消息”“高收益低风险”等信息,引诱受害者主动添加他们或者他们主动去添加受害者为好友建立联系。
第二步诈骗分子针对与受害者的接触时间、受害者的经济状况等使用不同话术,邀其至常见社交平台或小众聊天APP聊天进行洗脑。诈骗分子会刻意使用所谓的专业术语和看似高深的投资理论,目的是让受害者对其身份和能力深信不疑。
第三步诈骗分子精准锁定目标受害者后,会让其加入“特定投资群”,投资群成员通常除了受害者之外均为犯罪团伙成员扮演,诱导受害者安装VPN类或云手机类的诈骗APP,并在上面进行投资。(这里提到的VPN是一种虚拟专用网络,受害者被诱导安装后,骗子会要求其在VPN软件内变更IP地址,以达到绕过网络安全防线、浏览涉诈网站的目的)
第四步诈骗分子会以“小额获利”为诱饵,激发受害者“趋利”情绪,随后推荐所谓的“高回报投资项目”,诱逼受害者加快认购进行大额投资。在聊天群内诈骗分子频繁晒高收益行为的煽动下,受害者往往会按照要求通过银行转账、线下取现金交给指定人或者购买黄金邮寄至指定地点、第三方消费等方式激进投资。从目前情况看,银行账户转账约占70%;取现金、买黄金共占约25%;其他如买购物卡、名酒等占5%。
第五步诈骗分子通常以“登录异常”“服务器维护”“银行账户冻结”“违规操作”“缴纳税费”“项目崩盘”等理由阻止受害人取现,并要求受害者投入更多资金进行解冻。当受害者投入资金达到诈骗分子目标,他们直接“拉黑”受害者。
在以婚恋交友引流方式进行诈骗的案件中,从年龄看,40岁以上的为主,女性最大77岁、男性最大80岁,大多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士。李小燕表示,以婚恋交友引流的方式,在前期有些区别。
一是在与受害者初次接触上,诈骗分子通过各类社交媒体和婚恋交友网站等平台,常以老同学、恋爱交友、租房等为由与受害者建立联系。
二是在获取信任上,诈骗分子通常会伪装成“金融、证券、IT公司高管或内部员工”、海外华侨、现役军人、转业军官等身份,将受害者引流至常见社交平台或小众聊天APP,刻意营造性格阳光、热爱生活形象,在交流中表现出深情、关心、体贴等,甚至规划共同的未来生活,使受害者迅速对他们产生好感,以建立信任。
三是获得信任后,诈骗分子通常会让受害者帮其操作APP里的交易,这个APP实际是涉诈软件,里面展示的高收益都是假的,目的是激发受害者投资积极性,让受害者主动提出自己也要投资并下载APP。
她表示,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案件的引流,九成多都是通过网络接触,诈骗分子会采取各种方式与受害者建立联系;只有少量是用电话和短信联系引流。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