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安全>安全防范>详细内容

安全防范

22种骗术集中揭秘 防诈骗宣传走进千家万户

来源:千龙网 作者:安力 韩景童 发布时间:2009-04-06 15:54:28 浏览次数: 【字体:

 

 “这本小册子真是太实用了!再遇到这种事我一准儿知道该怎么办了。”月坛社区居民张大妈手拿社区民警发给的《预防虚假信息诈骗和街头诈骗案件宣传手册》连连说道。今天上午,月坛派出所社区民警走街串巷,将西城刑侦支队精心制作的《预防虚假信息诈骗和街头诈骗案件宣传手册》发放到居民手中。

  一段时间以来,诈骗案件在本市时有发生,西城区的银行、储蓄网点多,通过银行完成取、汇款等交易的诈骗案件更是呈现多发态势,占各类案件发案总数的三分之一。由于事主防范意识淡薄,防范能力较低,致使诈骗嫌疑人屡屡得手。

  一天下午,在机关工作的吴某接到一电话称是其大学同学赵XX,现正在石家庄明天来京开会顺便看看老同学。工作多年的吴某与赵xx一直没有联系,突然电话自然喜出望外。第二天吴某再次接到这位赵同学的来电,语气急切地称在石家庄出了车祸,急需帮助,并请吴某往石家庄一招行账号打入12000元钱。吴某未及多想,立即按对方要求将钱汇出,直到对方接钱后电话关机,方才发现受骗。

  2008年11月,事主陈某在家接到一自称是电信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其电话欠费2760元,又将电话转给某公安分局,并由冒充警察的犯罪分子编造事主身份证被他人使用,涉嫌一起洗黑钱案件,要求事主立即与银行工作人员取得联系,随后冒充的银行工作人员让事主将钱转到一个安全的帐户,就这样事主共计被骗人民币48000元。

  西城刑侦支队通过汇总、梳理、分析全区高发的诈骗案件,将嫌疑人的作案手法分类为虚假信息类诈骗和街头诈骗两大类22种。

  虚假信息类诈骗主要包括冒充(同学、朋友等熟人进行诈骗)、网络(通过网络诈骗作案)、中奖(发布虚假中奖信息)、短信、中介、电话欠费等14种。

  街头诈骗案件以下列8种最为常见。即:丢捡包、神医看病消灾、假金元宝/佛、假电子元件、秘鲁币(或巴西币等不流通外币)、抵押高息借款、冒充香港学生及以猜豆子猜瓜子等方式街头设赌局。

  记者了解到,虚假信息类诈骗相较于传统的街头行骗,一般受害事主的损失要更为惨重。以“电话欠费”为例。此种全市始发于2008年8、9月份的诈骗案件,2008年9月西城区接报了第一起,此后三个月的时间内迅速增长。进入今年以来,此种诈骗手段更是成为信息类诈骗案件的“主流”。侵害对象多为中老年人,事主按嫌疑人要求将名下所有存款均进行转存,所以损失的金额少则几万,多则数十万,危害极大。

  在《预防虚假信息诈骗和街头诈骗案件宣传手册》一书中,涵盖了上述两在类型22种骗术,还分别结合实例一一“再现“了骗子的作案流程,并且提示群众,怎样捂紧自己的钱袋子,避免上当受骗。同时,还汇总了各大通信公司、各大银行的24小时固定客服电话,方便群众查询。

  警方提示,尽管诈骗案件种类繁多,作案手法五花八门,但嫌疑人往往利用的是事主占小便宜、爱慕虚荣、急于求成、遇事发慌等心理,最终目的是引诱事主上钩。因此,接听自称“同学”、“朋友”、“亲戚”或某部门工作人员电话先核实清楚再有所行动;对收到的短信要留意其来源,涉及资金转账的最好先与收款方取得联系,经进一步确认后再实施网上转帐;对个人及家庭信息绝不能轻易外泄;特别提醒中老年朋友,遇事要多和子女或其他亲朋沟通再做决断,千万不要擅自做主。

  “家庭情况不外泄,飞来横财不动心,迷信活动不参与,偶遇路人不轻信,陌生来电不理睬,网上操作不盲目。”这是西城警方奉献给广大群众的“六不”防骗口诀。

  据了解,西城警方近期共计向全区发放、张贴防范宣传材料10余万份。集中宣传已取得明显效果:清明三天假期,西城警方接报的诈骗警情日均下降50%。

  相关链接 虚假信息类诈骗主要种类:

  1、冒充熟人诈骗。嫌疑人通过拨打事主电话冒充其外地熟人朋友或关系单位熟人(首次拨打,往往是以“你猜我是谁”“还记得我么”等语言“套磁”骗取事主信任),谎称来京出差办事,以出车祸、嫖娼或赌博被抓、家人住院等理由,要求事主通过银行汇款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2、中奖信息诈骗。嫌疑人利用事主投机致富的侥幸心理,借助网络、短信、电话、刮刮卡、信件等媒介为平台发送虚假中奖信息,继而以收取手续费、保证金、邮资、税费为由,骗取钱财。

  3网络购物诈骗。嫌疑人在互联网发布虚假廉价商品信息,一旦事主与其联系。则要求先垫付“预付金“、”手续费“、”托运费“等,并通过银行ATM机骗得钱财。

  4、电话欠费诈骗。嫌疑人冒充电话局工作人员拨打事主家中电话,声称其家中电话欠费,将事主电话转接给所谓的公安局,让事主核实,假冒公安人员谎称事主个人信息泄露,银行帐号已被人利用进行犯罪(如洗黑钱、涉嫌诈骗等),要求事主及时进行账户保护,并将电话转给某银行客服中心,假冒的银行工作人员要求事主将存款转到两个或三个银行卡的账号上,并让事主到ATM机上按其指令进行操作,实施诈骗。

  5、虚构“购车/房退税”诱导事主到ATM进行转账操作。嫌疑人事先通过其他手段获取购车/房人详细资料,以国税局或财政局工作人员名义用电话或短信方式联系事主,谎称根据国家最新出台的政策,事主可享受购车/房退税,并留下所谓“服务电话“或”领导电话“以骗取事主信任,一旦事主与上述电话联系,即以交纳手续费、保证金等名义,诱导其到ATM机进行假退税真转账的操作。

  6、假冒汇款或催还借款名义进行诈骗。嫌疑人先发送诸如“你好!请把钱汇到农业银行(或其他银行);账号:622848012xxxxxx7013 XXX,谢谢!”之类的短信,事主误以为是商业伙伴或债权人的短信,即按要求把款项汇到某指定账户,再去核实,后悔莫及。此种诈骗嫌疑人往往是误打误撞,恰巧事主正准备办理汇款事项,因粗心大意不及多想,结果把钱款“给”错了对象。

  7、虚构股票个股走势的诈骗。嫌疑人以某某证券公司(多以上海某某证券公司)的名义,通过互联网、电话、短信的方式散发虚构的个股内幕消息和个股走势,实行会员制,按照会员等级收取一定费用。若指定的个股走势碰巧吻合,则再以索要咨询费并许诺将继续提供个股内幕消息或走势的方式实施诈骗。

  8、贷款诈骗。嫌疑人针对需要小额贷款的群体,通过互联网、电话、短信等方式发送虚假贷款信息,一旦有事主与其联系,则以收取贷款人保证金、利息等名义,骗取事主钱财。

  9、以“假车祸或摔伤住院”为名的诈骗。嫌疑人在预先了解事主及其子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事主子女上课(或上班)手机关机的期间,冒充医务人员或学校辅导员等身份,通过打电话给事主家人或朋友,谎称其子女“出车祸”或“上体育课摔伤”住院,急需汇医疗费,从而达到骗钱的目的。

  10、虚构绑架事实的诈骗。嫌疑人给事主亲人打电话,谎称事主孩子被其绑架,并模拟孩子的哭声、叫喊声,从而骗取事主钱财。

  11、事先录制QQ视频,诈骗QQ好友钱款。事先通过盗号软件和强制视频软件盗取QQ号码使用人的密码,并录制对方的视频影像,随后登录盗取的QQ号码与其好友聊天,并将所录制的QQ号码使用人视频播放给其好友观看,以骗其信任,最后以急需用钱为名向其好友借钱,从而诈骗钱款。

  12、发送虚假招聘广告诈骗。嫌疑人以招聘业务员为名,发布虚假广告信息,事主一旦与其联系,便以收取“介绍费”、“培训费”、“服装费”为由实施诈骗。

  13、发送预测彩票信息诈骗。通过互联网散发虚构的预测彩票(六合彩)信息,实行会员制,通过注册会员,预测中奖号码,收取会员费、保证金、税金等实施诈骗。

  14、发布敲诈勒索的信息实施诈骗。向手机用户发布“不想血光之灾”、“要你办的事没办好,请把钱退汇到*******帐号”、“如不将钱汇到********帐户,则卸掉你的大腿”等内容信息,事主因害怕产生后果,往往主动向指定帐户汇钱。

骗术 防诈骗
×

用户登录